2021-05-14

扎根荒山三十八载 情系造林矢志不渝——记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姚清明

个人简介:姚清明,1963年2月出生,1983年6月从河北省赤城县农村到北京大学工作,成为农民合同制绿化工,负责北京大学3550亩荒山造林责任区荒山造林与养护管理工作。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荣获昌平县(区)绿化美化积极分子11次,荣获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7次,2013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。200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,2012年6月当选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,2020年荣获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。姚清明为北京大学荒山造林事业作出突出贡献。北京大学在1991年至1995年间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、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、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等多项荣誉,北京市昌平县人民政府、昌平县绿化委员会1991年为北京大学立植树碑,以此纪念北大荒山造林绿化功绩。2021年,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姚清明

进入山间小路,两旁侧柏苍翠欲滴,黄栌郁郁葱葱,处处散发勃勃生机。远远望去,连绵起伏的群山如同披上一层绿毯,新绿的底色上点缀着点点深绿“浪花”,颇具层次感——“深绿是侧柏,浅色是黄栌、火炬树。”北京大学荒山绿化基地护林班长、校园服务中心职工姚清明指着山上,如数家珍。言语间流露出自豪之意。

三十八年前,这里曾经荒山遍布杂树丛生。

三十八年来,姚清明把根“扎”在这里,只做了一件事——为北大昌平校区附近3000多亩荒山织就一层又一层“绿装”。


今日山地绿化景观

“我热爱荒山造林这项事业,就不觉得苦”

1982年,北京大学开始承担昌平校区附近小虎峪3550亩荒山的造林工作,采取北大师生和荒山绿化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树绿化。几乎同时,姚清明来到北大,成为荒山义务植树基地的一名绿化工。

凭借能吃苦的踏实劲儿,没过几年,姚清明就担任绿化队队长,带领30多人进行荒山造林和长期日常树木养护管理等繁重任务。

山地造林,特别是荒山造林,面临着很多平地植树无法想象的困难。

北大负责的区域山林状况不佳,岩石裸露,土壤稀薄,含水量低。荒山海拔平均在400—680米之间,许多地段坡度达到六七十度。不整地就无法植树。绿化队首要的工作是将坡地平整为类似梯田一样的一道道“水平条”,再挖坑填土。

在挖坑的过程中,大石块很常见,石块挖出后常面临缺土的情况。每到这时,姚清明就用衣服从远处兜土过来,给树坑补土。工人和学生们也学着,大家干得热火朝天。

树苗栽好,浇水工作又是一道关。幼苗成长仅靠自然降雨还远不够,而1983至1985年间,天气却又干旱无雨。植树时绿化队只能人工挑水或背水上山进行浇灌。姚清明带领同学们,一天背两趟水,一次背水40斤左右。同学们收工后,姚清明还要和队员们再背上几趟。


当年用于浇水的塑料桶

从基地到山上三四里路,午饭只能山上解决。姚清明每天上山自带馒头和咸菜,就着凉开水吃。由于常年不规律饮食,姚清明得了胃病。每天晚上工作回到基地已经9点多了,有时还要赶着修理植树工具。走的路多,鞋换得也勤,“一个多月就会穿破一双鞋”;雨季山上无地方避雨,回家衣服总是湿漉漉的……

艰苦的条件令不少队员打起退堂鼓,绿化队一时人员流动很大。“他们走,我不走”,姚清明凭着一股韧劲,咬牙坚持下来了。

姚清明

90年代,造林基础工作基本完成,山上一抹抹绿色渐渐形成,姚清明看在眼里,“心里有说不出的成就感”。

姚清明深知巩固植树成果的重要性,如果防火工作做不好,那将前功尽弃。绿化队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防火道的修建。早期山林灌木杂草丛生,这项工作全靠人工完成。姚清明和队员们的衣服常被酸枣刺破,手也常被扎得血迹斑斑。每年,绿化队都顺利完成相应任务,有效地保证荒山造林成果不受到火灾侵害。

秋冬季节,姚清明每天带领大家到山上各片区域巡逻。“村民抽烟和燃烧秸秆是火灾最大隐患。”每次遇到这种情况,他就耐心地和村民讲道理。还有几次,正在吃饭的姚清明听到周边地区火警响起,放下饭碗,就赶到现场察看周边火情的影响。在姚清明的努力下,38年来片区没有发生过火灾事故。

姚清明察看树木生长状况

2004年左右,荒山林木覆盖基本完成,更多工作围绕树木抚育和养护等展开。经过多年努力,如今责任区内仍保留活树71万余株,其中1983年栽种的树苗已从20公分长到了五、六米高,胸径也在12公分以上。整片区域形成了一个多层次、多树种、多组团、针叶阔叶树种相间种植的荒山绿化景观。

“我热爱荒山造林这项事业,就不觉得苦。”谈及这些年吃的苦,姚清明不以为然。“干一行就要爱一行,领导对我信任,我没有后顾之忧,踏踏实实干就是了。”

“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到最好”

“姚师傅对活儿要求可严了,有时干不好会对我们发脾气。”绿化队员张素清师傅跟着姚清明干了20多年。回忆早年与姚清明共事的经历,他印象深刻。

“不能让不合格的坑从我手里出去。”姚清明这样说,也这样做。他深知树坑挖得质量好不好,直接影响树苗栽种成活率。他在树坑质量上严格把关,学生挖的树坑不合格,他坚决要求返工,并亲自做示范。

挖坑时,水平条长1.5米,宽50公分,深40公分;单个树坑长70公分,宽50公分,深40公分——姚清明严格要求按植树技术规范执行。在他这里,对坑深度的要求甚至更加严格,要达到45公分才行。“时间长土层会变薄,必须要求高一些。”

有一段时间,姚清明发现有的工人植树时“投机取巧”,没按照“三埋两踩一提苗”的程序来,栽的树苗不符合要求,经多次指导未果后,姚清明劝退了六名队员。“这是原则性问题。用的是国家的树苗,不按要求做怎么行?”

根据检查标准,绿化队只要把成活树苗管理好,就算合格。个别水平条内树没有成活,也不需要再进行抚育了。但姚清明把这样的水平条也“打理”得井然有序。“这不是无用功,空下来的地方可以下雨天存水。”不符合种植条件的坡,就抚育一点野生树,使山坡上不光秃秃。“树苗资源多珍贵呀,必须想尽办法种好。”


早年山地树林

在周围人印象里,姚清明有点“一根筋”,但在工作方法上,姚清明却总是头脑最灵活的那个。他对植树技术以及荒山管理形式常有独到的见解。

姚清明深知,培养一支技术高超且稳定的队伍是多么重要。为此他没少花心思。除了把自己的造林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新来的员工,还将山下一排土坯房修整了一下,让队伍住下。为节省开销,还专门安排两个人负责做饭。队伍稳定下来了,姚清明在大家心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。

工作之余,姚清明有时带大家帮村民割麦子、收玉米、修庭院,一边干活,一边与村民聊聊天、拉拉家常。一直以来,绿化队与村民关系极为融洽。有一段时间,村民的羊常把山脚下幼苗的树皮啃掉。姚清明很心痛,他思来想去,在比较容易被羊咬的地方,将小苗换成了大苗。树皮变老了,羊也悻悻而去,最下层的“养护屏障”就这样建立起来了。

荒山造林区域地图

带领学生劳动也颇费心思。为确保安全,每次学生来之前,姚清明都走遍各个区域查看地形。他要求同学们劳动时必须排队行进,队形上下错开,并拉开适当距离,以防坡上石头滚下砸伤学生。在姚清明严谨而细致的安排下,学生劳动期间没有发生过任何人身事故。

“串红,黄金盏,虞美人……”基地花房内春意盎然。除了荒山造林的日常工作,姚清明还承担着基地附近西山口村苗圃,基地内苗圃、花房及花圃等工作。花房每年向学校提供6—7万株节日及日常用花。从育苗到装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。姚清明从零学起,通过看书、向专家请教,熟练掌握了养花技术。“我爱这一行,熟悉得很快,学会了我再教别人,不会的就问。

花圃一角

“小姚每次来找我,谈的都是工作上的事,谈完事就追着我问各种造林方面的专业知识。”绿化科原科长杨秀岚说。

在姚清明看来,这再平常不过。“我就一个想法,造林这项工作要么不干,要干就干好。要不怎么对得起国家,对得起学校呢?”

“先为公家,再想个人——国家富了,老百姓生活才能越来越好”

1997年,姚清明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。

“工作上更积极了,苦活累活都往前冲。”“荒山、苗圃、花房每天都要转,哪里有问题就记下来”——刚入党的兴奋劲儿,姚清明历历在目。

“我父亲是老八路,他们那一代都是先想着公,这对我影响很大。”姚清明一直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。为了安心工作,刚到基地后不久他就把家人接到基地。姚清明从未缺席过支部会议。平日,他经常看新闻,关心国家大事和政策方针,认真学习党章等理论知识。25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入党誓言。

今日山上的侧柏林

2012年,姚清明被选为学校第十二届党代会党代表。会上,他为服务学校发展和教学科研积极建言献策。看到今天学校面貌日新月异,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蒸蒸日上,姚清明很欣慰。

在姚清明看来,做好荒山造林工作,技术方面固然重要,但最重要的是“思想上端正”。“交给我的任务一定要做好。”

姚清明十分关心绿化队员工的生活。基地建设初期,他自己掏钱给队员买旧自行车和电视,丰富大家业余生活。张素清师傅有一次上山工作被滚石砸到了腿,姚清明把他背下山,回去亲手包扎伤口。提起往事,张素清还有些哽咽。

荒山基地离学校本部40多公里,有时房屋出现问题,“小修小补的”姚清明尽量自己动手,使用一些旧材料,精打细算过日子。

姚清明正在山上巡逻

2016年,姚清明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。

“姚清明同志虽然是一名农民合同制绿化工人,但他没有临时思想,在荒山造林工作中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”姚清明的入党介绍人、绿化科原副科长、高级工程师张耀鸿这样评价。

三十八年来,姚清明每年只在春节回家几天。老家的房子有了裂缝,但他一直没回去修。“退休以后再修吧,现在这里离不开人。”姚清明说。

“我一天不上山就不踏实。”如今,姚清明仍然每日穿梭于花房、苗圃和山上。

走在干净整洁的防火道上,头上的树冠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。姚清明又进入了工作状态。“黄栌边上的灌木长高了,该清理一下了。那边石头堆得多了,回头清理到山下。”

北大获评立碑单位的石碑

道路转弯,豁然开朗。几米外,北京大学1991年获评立碑单位时的那块石碑,在翠柏的掩映下格外醒目。“……昔日荒山秃岭今日披上绿装,功绩卓绝”——在阳光下,绿色的碑文更加熠熠生辉。

记者手记

“带上馒头咸菜一壶水,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转一圈就是一天。”——姚清明从事的工作,可能在普通人眼中再平凡不过,但能将一份工作奉为毕生志业,兢兢业业,以苦为乐,不断钻研,永不满足,对普通人来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每一件平凡事背后体现的精神品质、折射的思想境界却处处彰显着可贵与不凡。

为荒山绿化奉献青春,传递着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;善于思考、敢于尝试,散发着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;扎根荒山三十八年,诠释着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。姚清明在平凡岗位上耕耘不凡,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、维护生态安全努力贡献着力量。

记者在与姚清明交谈过程中,深刻体会到其朴实话语间流露出的真实、笃定的信念,捕捉到眼神中迸发的对事业发自内心的执著与热爱。
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”,无论从事何种职业,只要根扎得足够深,事业之树就能枝叶繁茂。


返回